自动化网朱霆: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入学之旅的收获,将成为我未来工作与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8202 2025-09-18
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是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优化,也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它不仅是实现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也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全面进步和民族振兴的现实象征。因此,在这个关键历史节点上,深入探索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的作用机理,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既新颖又富有深意的概念,是在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基础上对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主要强调生产工具的作用,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赋予其时代新内涵。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其“新”与“质”的双重特点。所谓“新”,指的是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在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涵盖了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等方面。这些新技术和新业态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变革,也引领了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而“质”的特点则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本质,关键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这种创新驱动力的增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推动了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新质生产力更侧重于强调科技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主要体现在对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培育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上。第二,新质生产力具有更明显的时代特征,突出表现为对科技创新的依赖和对新兴产业的推动。中国共产党通过将新质生产力在与我国国情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优化,推动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符合的创新。这不仅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扬,也展现了中国在生产力发展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1.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党领导下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历史进程,走出的一条独特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既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共通的特征,更体现了基于中国国情现实状况的独特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它不仅仅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更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文化繁荣和生态可持续性塑造了现代化的新范式和格局,同时也塑造了全球现代化的新范式和格局。
2.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这包括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不仅仅在于追求速度和规模,而是更着重于经济的发展质量和规模效益,以及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目前,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领域的创新进展与社会生产实践,正在从根本上影响了世界经济当前发展进程与方向。
3.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与文化进程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包含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全面进步。在社会层面,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在文化层面,我国强调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这种文化发展模式突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中国式现代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式现代化一直坚定推进绿色发展,将良好生态环境视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努力,包括推动绿色发展方式、构建科学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发展低碳经济,这不仅为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球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5.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和平发展国际角色的现代化
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和平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道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从来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暴力掠夺和殖民的道路,而是通过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方式与世界各国共同进步。这一外交政策既符合经济规律,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国际角色现代化的推进,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现实路径
1.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数字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不仅在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它更是为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全新动能。这一转变源于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使得中国经济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转变。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中国现代化经济转型升级体现在多个方面:(1)引领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绿色能源、生物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这些高新产业发展不仅提升了中国经济的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2)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和农业正在实现技术升级,提高效率和竞争力。这种转型使得传统产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3)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高质量的服务。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也为解决就业、环境等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这一转型,中国正逐步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中心”的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推动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治理的方式和效率正在发生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政府决策的数据驱动、服务提供的智能化、以及公共管理的精准化。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体现在(1)政府公共治理效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引发的数字技术迅速迭代升级,使得政府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社会需求,优化政府决策和响应的速度,从而提升政府社会治理效率。例如,智慧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物表现之一,其建设使得交通管理、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等方面更加智能化与高效化。(2)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新技术的应用为服务提供和资源分配带来了创新,使服务更加高效和便捷。(3)促进社会参与和提升政府透明度。新质生产力在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提升信息的可获取性和传播速度,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这不仅提升了治理的效能,也加强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即时互动交流,为构建更加和谐、动态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群众基础。此外,数字官媒体和政府在线平台的出现使得公众可以更直接地参与社会话题讨论,提升了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民众的知情权。
3.实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化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体现在我国对清洁能源的开发、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以及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上,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首先,在清洁能源的推广与应用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清洁能源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这些能源的利用有效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其次,在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上,新质生产力实现了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度改进,使得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正在成为常态。这包括提高能效、减少资源浪费以及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方面,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最后,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技术和产业层面,更是一种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解和新实践。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4.助力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化
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其作用并不局限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精神文明的提升。这种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动能的协调发展不仅体现在我国对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的双重追求上,更旨在实现我国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物质文明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这不仅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也包括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多元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在精神文明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价值观的升华。科技进步带来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丰富,更是精神层面的充实。例如,数字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为广泛,提高了公众对文化艺术的接触和参与度。新媒体的兴起也为公众提供了多元化的知识获取和交流平台,增强了社会的文化动力。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多样性创新性,新质生产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精神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社会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单一追求,向两者的协调发展转变,充分展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理念。在物质富足的同时,精神富有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性和深度性。
四、结语
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当前发展的全新动能,无疑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具持续性与深远性的。它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还促进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提升了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一系列变革也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拥有的制度优越性与路径独特性,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提供了新范例。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全球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化,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错综复杂,都使得当前新质生产力与世界的先进生产力存在一定差距。这就需要中国全面持续深化改革,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新产业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社会治理能力,同时坚持绿色发展,并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中国必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福建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陈煌鑫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杨长平 /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卢晨晖)